超越传统电池体系重大研究计划2025年度项目指南发布
文章来源:发布时间:2025-02-10 09:06:09浏览数量:
《超越传统的电池体系重大研究计划2025年度项目指南》的发布,犹如一颗璀璨明珠,照亮了储能电池与动力电池领域的发展之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于近日揭晓这一重要指南,为相关研究工作指明方向。
2025年度资助方式涵盖培育项目、重点支持项目及集成项目,恰似为科研工作者搭建起不同层次的攀登阶梯。其中,培育项目聚焦电池新概念及新结构、电池新理论及人工智能方法等5个研究方向,拟资助项目约10项,每项直接费用资助强度约为80万元,资助期限为3年,如同为新生事物提供肥沃土壤,助力其茁壮成长。
重点支持项目围绕电池共性科学问题解析与解决对策、电池系统工况表征新技术等5个研究方向展开,拟资助项目约5项,直接费用资助强度约为300万元/项,资助期限为4年,仿若为关键领域注入强大动力,推动其持续突破。
集成项目则瞄准超高比能高安全宽温域的动力电池新体系这一重要研究方向,拟资助项目1项,直接费用资助强度约为1500万元/项,资助期限为4年,好似打造一艘引领前行的旗舰,带动整个领域向更高水平迈进。
在申请要求方面,培育项目和重点支持项目的合作研究单位不得超过2个,集成项目合作研究单位不得超过4个,且集成项目主要参与者必须是项目的实际贡献者,合计人数不超过9人,此规定如同精细的工艺标准,确保项目的高质量推进。
相关仪器如何跟进发展
在电池系统工况表征新技术方面,基于光谱、质谱、能谱等多谱学方法联用的原位/工况表征系统成为研究重点。这些仪器需要具备实时反映电极结构和电极 - 电解液界面动态变化过程的能力,从而构建起多维度工况表征体系,揭示电池动态过程中隐藏的新原理和新机制,如同为电池内部运行装上“透视眼”。
高通量计算与实验结合的设备研发也刻不容缓。借助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东风,发展高通量计算方法来模拟电池全生命周期的性能参数。这背后离不开先进的计算设备和实验仪器的支撑,它们如同坚实的基石,助力从微观到宏观的多尺度电化学理论模型构建。
智能诊断与优化工具的开发同样关键。针对寿命和安全性预测,短时间、小循环数据驱动的智能预判工具应运而生。这就要求相关仪器能够迅速采集和分析电池性能数据,再结合人工智能算法,实现实时优化,如同为电池配备一位精准的“智能医生”。
跨尺度能量传递与物质转化表征设备也不可或缺。研究多场耦合下的能量传递与物质转化机制,需要仪器具备跨尺度表征能力,整合微观与宏观尺度的分析设备,如同搭建一座沟通微观与宏观世界的“桥梁”。
对于新型储能体系验证设备,如质子交换电池、相变储能电池等颠覆性储能体系,开发专用仪器势在必行。这些仪器需以高精度、高灵敏度为特质,为新型储能体系的实验验证保驾护航,成为探索未知储能领域的“先锋官”。
在仪器研发与应用的道路上,加强跨学科合作是时代呼声。围绕前沿科学问题,材料科学、化学、物理与计算机科学等领域应携手共进,碰撞出创新的火花。同时,推动国产化与自主可控,在“双碳”战略和国家安全的背景下,减少对外依赖,提升仪器性能与可靠性,打造国产仪器的“硬脊梁”。
注重仪器的智能化与自动化也是大势所趋。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日新月异,仪器应逐步实现智能化和自动化,通过机器学习模型筛选电池材料或预测性能,成为科研的得力“助手”。此外,建立开放共享机制,促进科研资源的高效利用,让不同研究团队之间携手共进,共同攻克难题。
“超越传统的电池体系”重大研究计划2025年度项目指南的发布,为相关仪器的研发与应用描绘了宏伟蓝图。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下,这些仪器将如璀璨星辰,照亮储能电池与动力电池领域的发展之路,为我国能源事业的辉煌未来奠定坚实基础。